![]() |
![]() |
|||||
![]() |
||||||
![]() |
||||||
![]() |
||||||
![]() |
||||||
![]() |
5月的黑龙江大地披绿,杨柳抽新,桃李芬芳,春意盎然。而此时的北京及南方地区已进入桃李开过、柳絮飞尽的初夏。气候的差异,使黑龙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如同中国“南菇北移”的产业发展趋势一样,黑龙江是中国食用菌产业最后的一片处女地。如何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树立科学发展观,使食用菌产业成为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产区农民和林区职工可持续增收的新途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已是黑龙江省食用菌主产区各级政府部门、协会组织及近百万从业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5月11日至17日,笔者随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负责人、中国经济报告课题组副秘书长侯正祥和食用菌市场杂志主编、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李玉春到黑龙江省进行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一周的时间,我们先后到牡丹江市的海林市和林口县、七台河市、鹤岗市、伊春市的食用菌产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听取了产区领导及从业者的情况介绍。笔者感受到了黑龙江产区各级领导对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重视,了解到了第一线科研技术人员、生产菇农(林区职工)对栽培食用菌致富的信心。黑龙江产区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有很多可学、可看、可交流之处;有很多产业发展亮点;有很多好项目,好经验,好的做法。 海林——中国猴头菇之乡 海林是牡丹江市辖的一个县级市。海林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很有名气,一部被称作红色经典的小说《林海雪原》和由此而改编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曾让海林这个北国小城名扬海内外。穿林海跨雪原、打虎上山的英雄豪情,威虎山上大摆百鸡宴、活捉座山雕的大智大勇……曾经那样鲜活生动地感染过整整一代人。 海林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境内多山,活立木蓄积量占黑龙江省总蓄积量的12.6%,森林覆盖率达到7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素有“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中国北药之乡”的美誉。现今他们依托资源优势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猴头菇生产基地。 海林镇是海林市食用菌的主产镇,该镇党委书记高继宏是位热心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导,在担任镇长和镇党委书记的六年里把发展猴头菇产业做为镇里的主导产业,在政策上,资金上积极支持菇农在栽培技术和生产管理方式的改革,使海林猴头菇成为产量高、品质好的特色产品。据高书记介绍,海林镇的猴头菇已有15年的种植历史,同大连、上海等地客商已有多年的供求关系,并通过镇政府积极与日本、韩国等国客商接洽,促成外销创汇。 海林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凯旋在座谈中介绍情况说:“近年来,海林市依托资源优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按照扩基地、壮龙头、靠科技、强管理、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狠抓菇农培训,加快科技创新,走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取的了可喜的成效。食用菌规模从2000年的不足2000万袋发展到2005年的1.44亿袋,增长了7.5倍。” 目前,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初步形成了黑木耳、滑子菇、猴头菇38个专业村,其中黑木耳专业村15个,滑子菇专业村20个,猴头菇专业村3个。2006年全市种植千万袋的乡镇4个,超500万袋的村6个,超40万袋大户的12个,食用菌总产值可达3.85亿元,纯收入1.4亿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海林市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
|||||
![]() |
||||||
![]() |
||||||
海林供销社和行业协会组织积极推进了海林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他们在抓标准化生产的同时,注重抓品牌效应,全市统一使用“威虎山”牌食用菌品牌,还创建了“威虎山食用菌网”,大大提高了品牌推广力度,畅通了产品营销渠道。“威虎山”牌猴头蘑经检测完全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
林口——中国最大的滑子菇主产地之一 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连结牡丹江、七台河、鸡西三市的枢纽,是绥芬河、东宁、密山、虎林等对俄贸易口岸的前沿腹地。 林口县是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示范基地县。林口县委县政府以培育典型为重点,示范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县政协主席国清同志是林口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坚定支持者,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任县委主管农业副书记时就坚定地提出,发展食用菌产业是林口的立县产业之一。2007年初改任县政协主席后,县委仍把发展食用菌的工作让他分管。他介绍说,目前,林口全县食用菌产业沿201国道建立了48个食用菌种植一品村、10万袋(块)以上的示范户20户,5万袋(块)以上的示范户30户,无公害示范基地19个,通过以点带面,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林口县食用菌栽培量达到3亿袋,总产量达到4.5万吨,实现产值6.5亿元,为农民增收3.5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 海林市和林口县在行政上归属牡丹江市管辖,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管理工作由市供销社负责,在其统一协调组织下牡丹江所管辖的海林市、穆棱市、东宁县、林口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据市供销社主任、市食用菌协会会长胡向明介绍,2006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达到45万吨,相当于产量小的省的总产量。 煤城七台河——新兴起的食用菌产业 煤城七台河地处长白山系完达山脉,是一个“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山水园林城市。近年来,七台河市委市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使食用菌成为煤城七台河的新兴产业。 七台河市绿叶菌业股份合作公司是七台河市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是一家集生产、科技、技术开发、产品销售为一体的股份制公司。 据公司董事长、七台河市食用菌协会会长张凤海介绍,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创业,公司现已建成我国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工厂化杏鲍菇基地,年产330吨杏鲍菇并可周年生产。该公司所生产的杏鲍菇已获的绿色食品认证。公司拥有外贸自营进出口权,2004年杏鲍菇干品已出口日本,2005年与俄罗斯埃卡波利斯公司建立合资公司,共同生产食用菌。 目前,七台河市绿叶菌业股份合作公司已建起我国北方地区标准化菌种生产厂,现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并小批量生产了滑子菇、杏鲍菇、黑木耳、香菇、平菇、金针菇等优良品种。据张凤海介绍,随着七台河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他们很希望与有生产经验的企业和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合作,投资生产合作或技术入股合作都可以,为的是把七台河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鹤岗——食用菌产业起步待发 鹤岗市位于中国东北边陲,座落在小兴安岭与三江平原缓冲地带,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犹太州相望,是闻名全国的煤城。 鹤岗市食用菌产业主要为林业局等部门主管,林业局下属的黑木耳生产基地是鹤岗市目前最大的食用菌基地。为推动木耳产业发展,建木耳基地,实行股份制,林业局局机关职工一次集资400万元,建起了占地20公顷,配有机械化食用菌加工厂,年生产黑木耳120万袋,猴头30万袋的林业系统集中栽培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黑木耳生产基地。 |
![]() |
---|---|
![]() |
|
![]() |
|
鹤岗林业局十八号林场职工张清辉,原来是木材装车班班长,近几年他放弃老本行做了“木耳养殖专业户”。他家“坐袋”6万个,三口之家,年收入高达六七万元。有150户的十八号林场,坐袋木耳由2001年的200万袋发展到700多万袋,全林场仅木耳一项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 十八号林场只是鹤岗林业局的一个缩影。2006年全林业局仅袋装木耳已达1400万袋,是五年前的3.5倍;仅此一项,全局人均纯收入3500多元。 鹤岗市食用菌龙头企业芳源菇业公司主要利用防空洞等废弃清冷资源,进行金针菇、杏鲍菇等产品生产,产品主要销往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地。该公司董事长安世学是学机械设计专业的,曾当过上千人的砖厂厂长,改行种蘑菇的几年里,他一直潜心研究食用菌生产设备。他说,食用菌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生产设备。现在很多食用菌生产设备都是过去农机产品改造改型产品,有很多产品是非标产品,要实现食用菌产业现代化,一定要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他一再建议,国家应及早出台食用菌生产设备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食用菌生产设备市场。 |
|
伊春——中国原生态食用菌生产之乡 五月的林都伊春,美丽宜人,给人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感觉。原计划我们14日由鹤岗去伊春,伊春市人大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霍明瑜一大早就带车到鹤岗迎接调研组。当车驶入伊春辖区,他指着连绵不断的小兴安岭告诉我们,这里是红松的故乡,是天然的氧吧,这里流淌着无任何污染而富含多种营养元素的泉水。放眼望去,蓝天白云,翠绿的松林,缓缓流淌的山泉和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林都伊春市是国家资源转型试点城市之一。“天保工程”以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伊春经济曾一度萧条,十几万林业职工面临生存危机,大力发展食用菌等林下经济,使伊春近几年呈现出一个“人气升腾”的崭新局面,以前经济“独木支撑”,现呈“多足鼎立”格局。发展林下经济,使伊春在危困中“杀”出一条生路。 伊春市委书记杨喜军告诉我们,“靠山吃山”,是人们对以往林业“背靠青山,有木可吃,衣食无忧”生活的传统写照。由于长期过量采伐,造成可采森林资源锐减,无论地方林业,还是森工系统均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窘境。同样陷入窘境的伊春,近几年靠山“吃”山,吃出了一个“人气升腾”的崭新局面。观念一变满眼金,更新观念,转换视野,伊春林业人眼里看到的是:“林子不仅仅只产木头,山上有的也不仅仅是林子。”他们变林业经济为林区经济,同样的山,“吃”出了不同的东西,原来的副业成主业。立足自然资源优势,伊春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畜牧养殖、山产品加工和北药等几大产业。 伊春市人大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霍明瑜介绍中讲到,发展食用菌等林下产业为全局十几万职工增收,是市总工会最大的任务。2006年伊春食用菌产量1.5万吨(干品,如折合鲜品应为15万吨),其中黑木耳1.2万吨,其他为香菇、猴头、白灵菇、杏鲍菇、鸡腿菇等品种。仅黑木耳一项,年产达4亿多袋,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之一。全市已有四家企业的黑木耳产品获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其中伊春市五营区生产的黑木耳还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为该区黑木耳产品出口和占领国内高端市场做好了准备。 为拓宽营销网络,打造伊春食用菌及其它农产品品牌,伊春农委在2001年创建了伊春农业信息网,近年来,为更好的服务伊春食用菌产业,先后开通了中国黑木耳网和伊春黑木耳网上大市场。 伊春市委副书记姚大为介绍说,伊春发展食用菌主要是发展原生态生产。伊春林区生态环境仍处于原始状态,是世界上少有的一片天然净土。为确保红松的故乡,不变成红松的故事,市领导主动提出停止红松的采伐,宁可一年少收数亿,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伊春林区这块世界仅有的瑰宝。停伐后,十余万林业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开发林下经济。食用菌原生态种植就是充分利用伊春林区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人工仿野生种植食用菌。伊春林区广阔,林间地域充足,林间湿润的气候、昼夜温差及无任何污染的自然环境,为原生态种植食用菌提供了优势的条件。调研中所见满山林中的白色菌袋布满座座山间。市科协副主席刘旭东告诉我们,原生态种植食用菌与野生食用菌比,基本的环境和生长条件一样,而原生态种植又辅以人工的优化服务,如人工浇水、翻动,使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更优越,产品质量更好。 调研中笔者发现,黑龙江食用菌产业发展虽亮点很多,创新很多,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黑龙江的林区资源非常丰富,林下经济有待深度开发。特别是伊春林区的原生态食用菌种植,不仅填补了我国食用菌大面积仿野生栽培的空白,而且产品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原生态食用菌产品的品质好,可就地进行多项深加工。另一点,我们深感黑龙江的食用菌产品在对外宣传上做的还不够,好酒也要吆喝才行。另一方面就是在人力资源上的缺乏。在海林、伊春等地,食用菌产季雇工已成问题。其原因一是多年来劳务输出,造成劳动力减量,二是输出后一般在大中城市站住脚不愿意回家乡务农。 还一问题是“贷款难、难贷款”,这也是各主产基地经济和金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尽快把银行资金启动起来,用好用活,不仅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政、银、企三方共同的任务。缺少资金的扶持对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瓶颈”。 黑龙江之行,使我们感受到黑龙江的富饶美丽,感受到黑龙江人的热情和质朴,感受到黑龙江食用菌主产基地各级领导对食用菌产业的高度重视和菇农(林区职工)的积极性。黑龙江各主产基地市(县)积极组织协调菇农(林区职工)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必将是黑龙江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
![]() |
![]() |
|
![]() |
|
![]() |
|